近日,長白縣金華鄉十六道溝村呈現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們有的擺放菌棒,有的調控溫濕度,有的進行水源灌溉,有的對木耳生長環境進行時刻監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首批木耳培育。 十六道溝村通過科學規劃與集體努力,全面開展木耳培育項目,以特色產業發展激活鄉村經濟新動能,一幅產業興、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為確保木耳培育項目高質量起步,該村堅持“良種先行”原則。村委會與駐村干部從菌種純度、抗病性、產量等多維度考量,精選出適合本地氣候、土壤條件的高產優質木耳菌棒。同時,組織村民開展技術培訓,為木耳培育奠定堅實基礎。木耳培育過程中,十六道溝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與村民分工協作,有序推進各環節工作。 目前,該村已初步形成“黨支部+合作社”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統一技術指導、擴大銷售渠道,降低村民種植風險,提升產業效益,真正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無縫對接。據了解,十六道溝村依托天然生態優勢計劃將木耳培育項目打造特色品牌。同時,結合鄉村旅游資源,探索“木耳采摘體驗+特色農產品銷售”的農旅融合發展路徑,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讓村民的“錢袋子”更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十六道溝村的實踐中,木耳培育已成為撬動該村鄉村振興的支點,展現了集體經濟組織的創新活力,更彰顯了鄉村振興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生命。十六道溝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著一篇融合生態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深度答卷。 初審:郭小宇 復審:韓鐵英 終審:曹夢南 |